成都丁香人才网官网

高级检索

正文

山大人物 : 学者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王育济:凸显本土文化价值

发布日期:2015年09月10日 08:32  点击次数:

\

  素有“史学奥林匹克”之称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济南举行,让全世界的眼光聚焦济南。大会的成功召开,离不开为之奔走呼吁的中国学者。山东大学历史文化成都丁香人才网官网王育济教授是5年前中国申办第22届大会的直接推动者和参与者,为大会申办和筹备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与史学大会一路走来

  山大能够承办此次大会,王育济认为有其必然性也有一定的偶然性。“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史学会和张海鹏先生一直关注山大历史学科的发展。他们认为山东是孔孟之乡,历史底蕴深厚,山东大学又以文史见长,有坚实的学科基�。允费Т蠡岬纳臧斐鞘星阆蛴谘≡窦媚�。”2009年初,在与张海鹏先生当面交流后,王育济立即联系成都丁香人才网官网领导。“当时徐显明校长的话我仍记忆犹新,他说:‘ 这样的大会,在任何大学举办,都是这个大学至高无上的荣誉’。”
  大会的申办工作有序进行,直到2010年8月第21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陈述通过,申办的准备过程才告一段落。组委会作出了相对一致的选择,确定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济南举办,山东大学参与承办。
  承办权确认之后,便是忙绿又充实的筹备工作,王育济和他同事创办的《中国历史评论》便是为推动大会筹备和宣传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之一。《中国历史评论》设有固定栏目,专门研究大会100多年来发展历程以及梳理100多年来大会与中国关系。“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虽然有100多年的历史,但是学术界对大会历史的研究反而比较少,我们进行系统的梳理还是很有学术价值的。”回顾大会100多年的历程,王育济认为其灵魂与精髓就是国际和平主义的宗旨与理想。
  随着资料的不断充实,在大会历史的梳理过程中有不少新发现。“之前的宣传中,我们认为30年代胡适是以个人身份参加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其实并不是这样。当时选定了几位学者一起参加史学大会,因为各种原因最后只有胡适自己去了,但我们不能说他是以‘个人的身份’。”其他新发现也不断涌出,例如中国与史学大会渊源已追溯到1905年的晚清;1923年23岁的向达在《史地学报》上发表了译自《美国历史评论》的长文,是中国第一篇系统介绍和研究大会的论文,该文长达18页。这篇文章当时影响很大,但此后的八九十年中,又从来未被提及,直到2014年《中国历史评论》创刊号重新编发了这篇重要文献,《中国历史评论》就是依靠这些扎实的学术研究,逐渐得到了国内外史学界的认可。

史学对话的国际化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召开让世界各国历史学家的交流更广泛、更深入。面对这种趋势,王育济认为这意味着进一步承认多元文明的价值。谈及国际化史学深度交流的对话基础、共同的对话基因,他说:“无论是中国的历史学还是国外的历史学,大家关心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就是对人类的命运的关注。”研究过去,是为了今天美好的生活,“关注人类文化中所有美好的基因,即和平、安定、富强、统一。这是大家共同关注的层面,从价值取向上来说所共同努力的,就是中外历史学界交流的共同前提和基础。”
  自本世纪年以来,史学对话更加多元化、国际化,中国史学界不断融入世界的学术体系。王育济认为,学术的发展离不开大的学术背景,“近来最重要的话题是民族复兴和民族崛起,这二者是在和西方相比较之下的落差中得出的结论。”向西方学习是100多年来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主题,在世界学术话语体系当中展现中国学者的声音,这样一种融入过程,给中国史学带来了新的视野、新的思维。但“向西方学习并不意味着放弃自身文化,而是通过这种交流进一步凸显中国本土文化的价值”。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这是推动中外历史学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良好契机。对中国历史学家与而言,王育济认为要把推动国际学术的平等交流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中国史学家要想在国际社会中有话语权,必须要关心和理解别人的话题。只有了解世界,才能为世界提供有价值的‘中国故事’和‘中国经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互联网时代,职业历史学家的学术研究正在与通常由非职业史学家创作的流行表演、电影、录像、电视节目相竞争。王育济认为,这种现象应该辩证看待。
  “类似的竞争古已有之,例如很多人了解三国的历史是通过《三国演义》而不是《三国志》。当下风靡一时的《明朝那些事儿》、《百家讲坛》在为公众普及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可否认的是,电影以及互联网上其他形式的作品更能影响公众对历史的感知,但这些非历史学家的作品在传播过程中必须基于历史史实,把握民族情感这条底线。这需要非职业历史学家在创作过程中与职业历史学家积极沟通,职业历史学家也要转变观念,承认非职业历史学家的积极贡献与影响。
  网络的使用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便利,“以前要翻很多书才能找到的资料,现在动一下鼠标就能很快找到。历史学家在追求所谓效率的同时,可能也少了一份儒雅和书卷气。”王育济认为,网络的使用一方面对传统历史学研究带来了冲击,另一方面也助力了历史学的发展,中国历史学家应该正视这个问题。互联网时代,历史学研究一定要力戒浮躁,可以借助网络的便利,但不能丢失史学家应有的基本素质,如博闻广记、客观、严谨、冷静等。
  在大会设立的四个最重要的主题报告中,有一个是“历史学的数字化转向”。王育济介绍说,这个主题及时触及了数字技术对历史学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巨大影响,这使中国学者感觉到了研究视野上的差距,“这个专题是以美国史学会的名义申报和主持的,虽然对这一问题中国史学界也有讨论,但几乎不可能上升为国家历史学会的主题,这值得我们学习。”外国历史学者已经开始研究“作为文献来源的社交媒体”“网页收藏:一种新的文献库”等这些前沿话题,中国历史学家也应该从本次大会中得到更好的借鉴。
  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期间,中外学者济济一堂,进行观点交流与碰撞,气氛热烈而融洽,这让王育济倍感欣慰,也对山大历史学科的发展满怀期许。“承办此次大会,山东大学无疑将成为一面学术旗帜,历史学科也应藉此大会,极大地提升自己的学科实力与国际化水平。”

【供稿单位:宣传部 新闻中心    作者:文/徐超超 范晓琪 图/贾宁远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亭亭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成都丁香人才网官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