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苦一甜”,是医成都丁香人才网官网“苦味受体与缩宫素受体对肠道的影响及研究机制”团队成员对他们研究对象的“爱称”。他们口中的“苦”,是指传达苦味的苦味受体,“甜”则是指甜蜜热恋时产生的爱情激素缩宫素。
近来,这个团队一举夺得全国“挑战杯”竞赛一等奖。由此,我们了解了他们与科研相遇然后相恋的故事,这同时也是一个由汗水写就的奋斗故事。事实上,“一苦一甜”也是这个团队几年研究之路的真实写照。一苦一甜,亦苦亦甜,苦的是没日没夜的实验却做不出结果的纠结,甜的是研究进程终有突破的惊喜。
一段苦旅的开始
味觉是哺乳动物的重要感觉之一,哺乳动物对苦味的感知是机体防止摄入有毒物质和致命性生物碱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苦味受体的存在使得哺乳动物能够感知苦味。长期以来,苦味受体一直被认为主要存在于味蕾的味觉细胞之中。可是发表在医学研究核心期刊《Nature Medicine》的一篇文章,却让医成都丁香人才网官网李景新教授改变了想法。这篇文章证明了苦味受体在呼吸道中的存在,也让一直专注于消化道研究的李景新产生了一个疑问:“苦味受体会不会在消化道也存在?它的存在又会对肠道产生什么影响?”
随即,李景新将这篇文章分享给了医成都丁香人才网官网学生杨宁,杨宁马上也产生了相同的疑问。就这样,带着共同的疑问,在李景新的指导和帮助下,杨宁、景芳邈等同学在2011年建立了探究苦味在肠道中作用的课题,一支由本科生组成的研究队伍由此诞生。
团队的课题与“苦”有关,团队的研究经历同样是一段苦旅。为了使研究顺利进行,杨宁受老师委派外出学习了尤斯灌流技术,学成后他将这一技术教给了课题组的同学们。“真的太难了!”这是后来加入课题组的安宁对这一技术的感受。掌握技术,看似一个简单的学习过程,却让课题组成员真正啃到了“硬骨头”。几个月的反复练习,成千上百次的失败,“怎么就做不出结果呢”,这是成员们在那几个月里问得最多的问题。
正如李景新所说,“坚持是搞科研的必备素质。”凭着一股子韧劲,团队成员坚持练习,直至最终熟练掌握了这一技术。第一次使用技术做出结果的时候,实验室里欢呼声不断,团队成员脸上也露出了几个月来久违的笑容。
一山翻过,却不是万山无阻。团队成员赵隽涵在熟练掌握尤斯灌流技术后,发现了被称为“爱情激素”的缩宫素受体对肠道的影响。新的发现,也是新征程的开始。团队成员迅速建立了实验模型,在小白鼠肠粘膜孵育缩宫素,观察其肠粘膜上皮分泌的变化。跟随这一实验而来的,又是几个月的漫长等待和无数次的失败。
不对-排除-改进,课题组经历了上百次这样的反复。一遍又一遍的调整,终于,努力有了结果。小组成员在多日的等待后,突然观测到小白鼠的肠粘膜分泌发生脉冲样变化,也由此发现缩宫素受体介导肠粘膜上皮的分泌及自身修复的作用。回忆起这段经历,成员们说:“看到脉冲变化的一瞬间,我们觉得那是人生中最高兴的时刻!”
不放弃,让这个团队与科研的“爱情”终于开花结果,同时也为胃肠疾病治疗探明了新的方向。回望来时路,终是种种艰难。可是正因为尝过苦,他们才更能体会成功时甜蜜的珍贵。
挑战杯,去,分享我们的故事
在实验进行一年多以后,团队成员开始有了参加“挑战杯”的想法。赵隽涵是团队中第一个关注到这一比赛的人,上一届的挑战杯结束后,她对团队其他成员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应该去试试,把我们的成果展示给更多的人看。”就这样,团队成员一边继续进行实验,一边开始整理资料,着手写论文。
厚积薄发是科研的一个特点。经过几年扎扎实实的研究,团队撰写的苦味受体论文发表,同时他们也将自己的作品带到了“挑战杯”的舞台。有科研成果的“硬实力”做基�。撬忱ü诵H�、省赛,到达了国赛的舞台。
而此时,赵隽涵主导的缩宫素受体的研究论文也发表了出来。为了增强作品竞争力,团队成员在国赛前对作品进行了再次修改,在论文中添加了缩宫素受体方面的研究成果。
到了国赛的现�。吹嚼醋匀鞲咝2煌哦拥恼拱�,这支年轻队伍的成员却突然没了底气。“他们的作品很压人”,这是当时大家心里最真实的想法。
面对来自对手的压力,连负责答辩、一向自信的赵隽涵也表露出了担忧。随团队答辩的李景新很快察觉到了成员们的低落情绪。思索再三,他对赵隽涵说了这么几句话:“获奖不是你们参加比赛的目的,参赛是为了向大家展示你们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分享你们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故事,你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个故事讲好。”
就这样,抱着一种向评委讲故事的态度,赵隽涵走上了“挑战杯”的答辩讲台。最终,她对作品的精彩阐述赢得了评委的青睐,团队的作品也没有被其他作品“压住”,而是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
薪火相传,故事未完待续
从2011年团队建立至今,一直有新鲜血液不断加入。现在的团队由来自2010、11、12、13四个年级的同学组成,“学生带学生”一直是团队的一大特色。
第三批加入团队的成员回忆,“尤斯灌流技术是学姐学长们亲手教会我们的。”薪火相传,传承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团队合作的理念。团队建立者杨宁常对成员们说一句话:“我们做每件事,都要想想对整个团队的影响。”
实验操作、论文整理,都由团队成员共同完成。实验做不出结果,成员们难免会气馁,彼此之间相互的鼓励、凝聚在团队中的科研热情,是打下这场科研攻坚战的不二法宝。安宁的话可能代表了团队里每个成员的心声:“大家对科研的热情和互相的信任,让我特别喜欢这个团队,所以我想留下来,和他们一起做研究。”
课题组的实验常常进行到深夜,可不管多晚,他们会马上将实验的最新结果写成报告发给团队指导老师。尽快解决问题,是这个团队一直秉持的信念。
作为指导老师,李景新也是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来源。在团队成员的心目中,这是一位“有趣”的老师,“他总能把研究变成一件有趣的事,让你想要参与其中。一苦一甜就是李老师想出来的名字。”除此以外,团队成员们更感谢的是李景新在专业知识上的指导以及研究进展不顺利时给予的鼓励。在学习尤斯灌流技术却不出成果的几个月里,李景新的一句“再试试,不要怕浪费东西,多试试一定能做出来”,让刚刚加入课题组的成员们一下有了动力。站在队伍背后的李景新,用不辞辛苦的帮助与指导,支撑着这支年轻的队伍褪去青涩、慢慢走向成熟。
四年,团队中不断有新成员加入,也有老成员因为毕业而离开。当被问到起挑战杯之后是否会继续新的课题研究时,团队成员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当然会,团队新成员会把科研的故事继续下去!”
就让我们带着祝福,期待这个团队与科研更长更久的“恋爱故事”。